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九下] 3 短诗五首

[复制链接]

7680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804
发表于 2025-10-3 08: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短诗五首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1bbb3d6cdf2efca0f31333cd6f1b66be.png
2课时

ca537f735deb80622fd6cd4b20439f3d.png
布置学生完成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3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d561d48b53ec03d0a8eac8dd91a22deb.png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
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月光以及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预设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四、再读诗歌,感受韵味
1.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提示: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如每一行的词尾应当轻读,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并排”“没有两个词应当重读,体现出作者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2.感受诗歌美的韵味。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在何处。
预设 (1)韵律美。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读来错落有致。
(2)意境美。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象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设计意图
本环节再次朗读诗歌,探讨诗歌朗读技巧,并以诗歌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朦胧的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
2.创作背景。
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设计意图
简要介绍戴望舒与萧红,使学生了解两人友谊,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朗读诗歌,分析内容,把握情感
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阅读体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长途说明了什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 六小时指出时间之长,长途指出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长途,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象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放于你头边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话?
预设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预设 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享受着穿透世事的安详,卧听着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而诗人却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答案。
5.这首诗中充满了各种对比关系,请你说说有哪些。
预设 ,走长途来悼念的”“与放一束山茶花的”“,长夜的和海涛的
师小结: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的怀念。
三、布置作业
完成《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好学案》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为引导,突破诗歌中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理解具体词句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诗歌。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dd0deab3aaff31b8e4e5966445197e61.png
第2课时

d561d48b53ec03d0a8eac8dd91a22deb.png
1.自主探究,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体会哲理诗的内涵,模仿创作诗歌。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衔接导入
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前面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本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诗,继续享受思考的愉悦。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诗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讲我所爱
1.生自由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结合资料理解内容。
2.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三首诗中的哪一首,并说明理由。
生交流、讨论并作答
【设计意图】
选我所爱,畅所欲言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又能让学生立足诗歌内容,自主把握诗意。
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
1.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交流讨论自己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写下来。
2.指名小组分享写下的问题,全班点评。
3.师点评并出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断章》中由意象组合成的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3)《风雨吟》中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4)《风雨吟》中,是怎样的形象?的心态和情感是怎样的?
(5)《统一》中,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这两句诗?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哲理?
预设 (1)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世间万物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又可能从客体变成主体。
(3)这首诗作于1941年,这里的”“表面为写景,实则是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4)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会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同时,因为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面对苦难中的祖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5)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一个空洞的概念,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做出对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有利于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对比阅读,了解新诗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总结说说新诗的指的是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综合对比五首诗,总结出新诗的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
结束语: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朦胧意境。课下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沈尹默、戴望舒、芦荻等人的其他诗歌读一读,让这些对生活充满思考和热爱的诗人,指引我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
创作诗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兴趣,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本课的五首短诗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d35801ed795147aa672cc783f6ff8560.png

ccf48f05b7bc59720ce7d0e9276351e2.png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这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诗歌的鉴赏任务。第1课时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前两首诗歌并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第2课时则放手让学生自行尝试理解诗歌,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隐退于课堂之外,只就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把握诗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

6b55b82a0fe768547859e5225680f333.png
关键能力
解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
很多现代诗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比如沈尹默的《月夜》、芦荻的《风雨吟》等,要准确解读其中诗句,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拉近和诗人的距离,才能和诗人无间隔地对话和交流,才能更直接和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律动。
例如在《月夜》一诗中,诗人写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的没有靠着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会片面解读为内心的孤寂。但实际上,结合五四时期的社会特征,我们会发现作者要表现的并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是用一种昂然的姿态来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由此看来,对于具有朦胧意味的现代诗的解读,并非完全是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应当站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理解。
疑难探究
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因此这首诗能看到旧体诗的影子。
《萧红墓畔口占》结构也较为规整,面貌与绝句相近。从结构上看,古人作绝句,很讲究第三行所起的转折作用,元人杨载说过一番精辟的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与平直叙起的第一、二句不同,从内容上看,和第四句合起来,具有明显的转折。
类文阅读
首次发表于《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的共有九首诗——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除了课本沈尹默的《月夜》,其余八首分别是:胡适的《鸽子》《人力车夫》《一念》《景不徙》,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沈尹默的《鸽子》《人力车夫》。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13:22 , Processed in 0.11237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