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九下] 15 无言之美

[复制链接]

7680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804
发表于 2025-10-3 08: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无言之美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1bbb3d6cdf2efca0f31333cd6f1b66be.png
1课时

ca537f735deb80622fd6cd4b20439f3d.png
布置学生完成《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第15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句导入,引出论述的对象,也和文中举的例子相照应,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

话题导入(段):      
提出问题(段):
分析问题(段):
得出结论(段):
预设

话题导入(1—2):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3—6):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
分析问题(7—12):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13):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设计意图】
由于本文是文艺论文,学生不易把握论述思路,所以由教师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论证顺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阅读第1—2段。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预设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2)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预设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6段。
怎么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
预设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运用类比区分言和意,指出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
3.阅读第7—12段。
1)怎么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预设 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品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美感更浓厚,美的印象会更深刻。
2)在作者看来,文学能否满足尽善尽美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能达到的境界?
预设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能达到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的境界。
3)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
预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4)如何理解作者通过举雕刻塑像含蓄不露之美的例子论述无言之美
预设 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刻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体现出一种无言之美。
4.纵观全文,总结概括。
1)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预设 ①“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2)小组讨论: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论证的过程和效果分别是怎样的?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效果
举例论证
以相片和图画为例证明美术作品不逼真表现,效果更好,论证无言之美。
以古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体现含蓄美,论证无言之美。
列举白香山《琵琶行》和济慈《希腊花瓶歌》的例子说明音乐的无声美,论证无言之美。
列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说明含蓄胜过流露,论证无言之美。
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
道理论证
11自然段引用谚语,说明雕刻的含蓄不露,论证无言之美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
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论述言不能完全达意
通过对比,特别是正反对比,形象鲜明地突出论点
结束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学完本课,相信同学们体会到了无言的美。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无言的道理,适时的沉默,反而比絮絮叨叨更能起到好效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体会句子的意思,思考质疑。让学生小组讨论,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在讨论互答中探究文章的内容,突破难点。
四、布置作业
1.在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对其中的“无言之美”的理解。

1)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课外查找并欣赏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说说这幅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无言之美。
【设计意图】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赏析诗句、绘画中的无言之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无言之美的体会。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48d54f1068354a5fcb9efeebaf9d4a1d.png

ccf48f05b7bc59720ce7d0e9276351e2.png
本课是自读课文,但整体上不易理解,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有难理解的地方给出提示,组织讨论活动,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探究活动分为梳理结构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论证方法三大部分,条理清楚,内容充实。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欣赏古诗词及名家画作,加强其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6b55b82a0fe768547859e5225680f333.png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朱光潜以自己精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了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24年冬天,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原载《民铎》第五卷第五期1924年出版,当时作者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文章论述的对象就是标题所示的“无言之美”,这是一个关乎文学本质的美学范畴。在本文未选入的后半部分中,作者对“无言之美”有一个总结,可帮助我们理解其内涵:“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文中对于言与意关系的分析
文章分析了言和意的关系,认为言是用以表达情感意绪的工具,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用言来传达的。因为意是丰富的、无限的、缥缈易逝的,具有混整的特性而一旦用言语表现出来,意思就固定了、单一了,如果再考虑交流中信息的损耗、接受者理解的不同等因素,用言来表现的意就会出现偏差,而失去其丰富性。这里道出了人类语言先天的局限性。自从产生语言,人类逐渐习惯于以语言来思维,以固定的语义系统来指称和描述外在世界,但世界是丰富的、具体的,语言却是概括的、抽象的,再完备的语义系统,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指称和描摹每一个个体事物。 黑格尔甚至断言:“语言本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因而,作者说,以言语来表达丰富的“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当然,如果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使语言表述精确化、严密化,或者采用修辞或文学的手段,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就可以尽可能地使“言” 来表达丰富的“意”。
类文阅读
无言之美(节选)
朱光潜
这个公例不过是许多事实的总结束。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求出解释这个公例的理由。我们要问何以说得越少,引起的美感反而越深刻何以无言之美有如许势力
想答复这个问题,先要明白美术的使命。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这个问题本非一言可尽。现在我们姑且说,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不过现实界有时受我们的意志支配,有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譬如我们想造一所房屋,这是一种意志。要达到这个意志,必费许多力气去征服现实,要开荒辟地,要造砖瓦,要架梁柱,要赚钱去请泥水匠。这些事都是人力可以办到的,都是可以用意志支配的。但是现实界凡物皆向地心下坠这一条定律,就不可以用意志征服。所以意志在现实界活动,处处遇障碍,处处受限制,不能圆满地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十之八九都要受现实限制,不能自由发展。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然而在现实界绝没有所谓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
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现实征服了意志,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逃避种种的消极的解决法就乘虚而入了,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把意志征服了,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现。
然则此外还有较好的解决法吗有的,就是我所谓超现实。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征服现实。超脱到哪里去呢超脱到理想界去。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
姑取实例来说明。我们走到小城市里去,看见街道窄狭污浊,处处都是阴沟厕所,当然感觉不快,而意志立时就要表示态度。如果意志要征服这种现实,我们就要把这种街道房屋一律拆毁,另造宽大的马路和清洁的房屋。但是谈何容易物质上发生种种障碍,这一层就不一定可以做到。意志在此时如何对付呢?他说:我要超脱现实,去在理想界造成理想的街道房屋来,把它表现在图画上,表现在雕刻上,表现在诗文上。于是结果有所谓美术作品。美术家成了一件作品,自己觉得有创造的大力,当然快乐已极。旁人看见这种作品,觉得它真美丽,于是也愉快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美感。
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风涛虫鸟的声息有多么和谐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无言之美何限让我这种拙手来写照,已是糟粕枯骸这种罪过我要完全承认的。倘若有人骂我胡言乱道,我也只好引陶渊明的诗回答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13:34 , Processed in 0.7771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