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九下] 2《梅岭三章》教师版

[复制链接]

7680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804
发表于 2025-10-3 09: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岭三章》导学案
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6. 此去泉台旧部,旌族十万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能否换成”“?为什么?
不能。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34d7eda029a573e5e5040563bc4a063d.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13:21 , Processed in 0.73169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