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九下] 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复制链接]

7680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804
发表于 2025-10-3 0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文两篇》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 《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情    统(   )     (   )饰       狡(   )    (   )难   
(   )    (   )     劝(   )       (   )碍    吹毛求(   )
(   )   (   )读书   味同(   )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课后巩固】
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
6.选段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7.第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
论据:
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
论据:


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




读书名言警句积累:
1. .腹有诗书气自华。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课后巩固】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10.作者将医愚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
第一课时《谈读书》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jué  hào jiáo   
2.解释下列的词语。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4.文本探究:
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5.语言品析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1. 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7.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8. “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10. 医愚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11.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12.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13:34 , Processed in 0.7832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