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能力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  情感目标: 
 |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  教学重点: 
 |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  教学准备: 
 | 投影、小黑板,词卡。 
 |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 2课时 
 |   | 第一课时 
 |  一、揭示课题 
 |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 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 
 |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诗 
 |  三、理解诗句 
 |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 (1)指名读一、二两行。 
 |   |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   |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   |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   |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 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   |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1.齐读课文 
2.讨论。 
 |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 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 
2.背诵 
 |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 
指名试背 
齐背 
 |  五、指导书写 
 | 出示生字:楼、依、尽、黄、层 
 | 1.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2.师生共同分析字形。 
3.看笔顺图,记忆“楼、依、尽、黄、层”的笔顺。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  八作业 
 |  |   |  |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检查 
 |  | 开火车认读 
练说 
 |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 依 尽 黄  层 
“层”是“尸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楼、依:左窄右宽 
尽:上下要匀称。 
3.学生描红。 
 | 认读生字 
 |  三、课堂练习 
 |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   且一(   ) 
青一(   )   公一(   ) 
 |  板书: 
 |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