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 3.学会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同学们都积累到了哪些好句子呢?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师大屏幕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3.指名生读这两个句子,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4.生在小组内交流。 
5.师指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6.师小结:阅读就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精彩的描写、深刻的道理、巧妙的用词……都可以是我们积累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 
二、词句段运用 
1.大屏幕出示: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生自由读词语。 指名生读词语,师相机正音。 
生开火车读词语。 
2.观察划横线的字,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加横线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指生回答。 
4.师小结:这八个词语中,每个词中划横线的两个字都是一组近义词。前面四个词是第一、三两字为一组,后面四个词是第二、四两字为一组。 
5.你还能说出和这些词语特点一样的词语吗? 
6.请你在这八个词语中选一两个各说一句话。 
三、朗读有方 
1.师: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还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怎样的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谁读得更好。 
出示相关句子: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学生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意思? 
3.指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师指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话中突出句子意思的词语。 
“真的”“一点儿”“就是”…… 
这些词语都需要读得重一些,句子的意思也很快的就明白了。 
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zhòng)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6.出示另一组句子,生练习。 
第二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给兴趣小组起名字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那个名字里有家人的希望,浓缩着家人对我 
们的爱。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名字,能让人赏心悦目,能让人激情澎湃,能让人回味悠长。今天我们要来为我班的兴趣小组取一个名字,你准备好了么? 
2.生自学书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成如下自探提示: 
同学们,看书上示例,给我们的兴趣小组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注意:1)抓住你所选 
小组的活动特点;2)可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别来。 
二、小组合作 
1.师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 
篮球侠    巧手剪纸组    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弈秋棋社 
2.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上小组名称的特点。 
3.指名生说自己的体会,师小结。 
4.出示常见的小组名称,启迪生的思考。 
5.学生自己设计名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在班级中展示,让设计者说说自己的创意思路。 
6.师择优给小组命名。 
三、拓展延伸 
1.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请你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古诗《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振”、“樾”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像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出示挂图,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 
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牧、骑、振、蝉、樾 
2.记忆字形,“牧”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让我们听听读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  见 
(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教学反思: 
学习本组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好名,养成随处有积累、巧记活用的好习惯。在本单元学习园地的知识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积累:1.词句段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类型的观察与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2.给小组取名字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我告诉学生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只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日积月累是要求积累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读古诗、懂古诗含义、悟古诗意境、根据古诗编故事,让学生在积累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课堂容量有些大,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重要有知识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