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必修2] (教案四)3.1 坚持新发展理念 议题式教学设计2999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修2经济与社会(最新版本)
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3.1坚持新发展理念
课标要求
1.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学业要求
1.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从而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
2.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3.通过积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相信党和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科学精神:分析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求,知道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新发展理念
3.公共参与:学生自行查询资料、列举案例、感悟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创新的原因、举措
教学过程
热点导入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议题:分析河北省承德市应怎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示: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协调发展多点开花,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外联动;
⑤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而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议题式教学:
知识点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情境创设: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园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议题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及要求?
提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知识点2 贯彻新发展理念
情境创设:近年来,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不停步,推动改革创新和发展环境同频共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8%,顺利通过国家基层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中期评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镇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发展更加融合。做足“水”“绿”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推动源头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齐头并进,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市场。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等标准继续提高。
议题1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谈谈盐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
提示:①原理导入: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②根据材料“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不停步,推动改革创新和发展环境同频共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8%,顺利通过国家基层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中期评估”,这表明该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③根据材料“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镇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发展更加融合”,这表明该市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④根据材料“做足‘水’‘绿’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推动源头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齐头并进,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提升”,这表明该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⑤根据材料“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市场”,这表明该市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⑥根据材料“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等标准继续提高”,这表明该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名师点拨: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理念
注重问题
具体措施
创新
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
发展不平衡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
发展内外联动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共享
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情境创设:2021年6月10日,央视财经频道再次发布了我国汽车芯片短缺的现状。导致芯片短缺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疫情在全球暴发,芯片代工厂开工不足,导致供货不足,比如作为高精尖产业,一家半导体工厂即使恢复供电后也还需要长时间的调试才能恢复生产,这就会导致芯片供应不足情况的出现;而且,全世界大部分的芯片生产都掌握在少数国家和少数企业的手中,比如汽车芯片研发公司恩智浦、英飞凌和瑞萨电子就占了市场供应量的40%。其次,全球汽车企业都在逐渐走向电气化时代,电动汽车的研发对芯片要求量巨大。一旦海外企业无法为我们提供高端芯片,对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都是一记重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所以自主研发汽车高端核心芯片迫在眉睫。
议题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我国汽车芯片短缺的原因,并就我国汽车“缺芯”危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提示:原因:①疫情在全球暴发,芯片代工厂开工不足,尤其是高端芯片垄断企业的减产,使供给减少,导致芯片供应链受到干扰。②电动汽车的研发对芯片要求量巨大,使全球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加剧汽车芯片供需双方的矛盾。③我国汽车芯片自主率不足是关键因素。
措施: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加强研发,聚拢人才,提升芯片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②推动构建完整的关键汽车芯片自主供给体系,保障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汽车“缺芯”危机的当务之急。③政府要积极营造和确保稳定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制定芯片测试验证国家标准,确保产品达标,让整车企业敢于使用国产化芯片。④在市场机制下,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为汽车芯片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情境创设: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凤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着眼增进农民福祉,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求用法律制度固定下来,为全面实施多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议题3结合材料,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意义,并运用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提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②有利于贯彻绿色、共享、协调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促进乡村振兴: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稳固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实施三权分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盘活农村土地、厂房、资金等存量资产,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增强农民创收能力。
情境创设: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中国对全世界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除了响应《巴黎协定》约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外,在加速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议题4(1)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某校高二1班团支部拟深入社区进行主题宣传,请你写出两条宣传标语。
提示:(1)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节能环保的法规制度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②推进绿色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③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④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⑤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
(2)①碳达峰、碳中和,关系国计民生。②碳达峰、碳中和,人人有责;节约一张纸、少耗一滴油,贡献“达峰”“中和”。
知识点3 构建新发展格局
情境创设:2021 年 9 月 2日- 7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在北京召开。本 届服贸会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突出展示了数字贸易、5G  通讯、工业物联网、智慧办公、区块链创新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打造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加就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 减轻居民在教育 、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负担;加快新基建建设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引导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作出有效制度安排。
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提示:①生产决定消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扩大内需,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刺源消费需求。
③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加快新基建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④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发展,达成供需匹配。
⑤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板书设计

007f88211afcb88c60b66997c98532d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7:06 , Processed in 0.72755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