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必修4]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2744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描述与分类:文化的内酒,文化的载体。
  • 2.解释与论证:文化的四个社会功能。
  • 3.预测与选择: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辨析与评价:批驳“经济搞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的错误。
  •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文化与文化建设。
2.科学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3.法治意识: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4.公共参与: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化的功能。
教学重点
理解文化的内涵。
  • 【教学难点】
  • 理解文化的功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图片《七嘴八舌谈文化》

153e547374475fa2e7160b3dc4b78a15.png
思考:说一说在你的认识中什么是文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议题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
  • 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后来,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有,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从而成为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于一体的概念。
  • 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
  •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回答分析探究问题
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从文化的起源来看东西方语境中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
从文化的词源看,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一词都与生产相关,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教育等精神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表现和成果。纯粹自然的事物不能称为文化
在拉丁语中是,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有,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 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开始的时候,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后来,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有,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文化的内涵是随着人们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探究结果: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1.从文化的起源来看东西方语境中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
2.纯粹自然的事物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4.文化的内涵是随着人们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小试牛刀:从狭义角度来看,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工人从事生产活动
2.选举人大代表
3.参加学校的运动会
4.观看电影《中国医生》
5.2021年猪肉价格下跌
6.就交通管理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7.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探究活动出示一组图片《猴子》

fca586545894b0712b816001e9f99e56.png
6abc3aaf4a8a3260225e5680b77cc529.png
探究问题:森林里猴子的活动属于文化现象吗?猴子的表演属于文化现象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2、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社会性),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
2020年7月22日举行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5条步行街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步行街
2021年4月4日,陕西西安,清明小长假期间,大唐不夜城游客爆满,场面震撼。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也是西安夜景的极致缩影,如今这里已成为了西安的地标性街区和旅游名片,仅2019年,大唐不夜城接待市民游客达1.01亿人次,营业收入达112. 4亿。原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是闻名中外的网红打卡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销的街区,这里除了诸多时尚元素之外,还有颇多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在热销。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陕西非遗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回答分析探究问题

83aaaceab231d7489edd0abe136d991b.png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王毅声称》
探究问题:根据王毅所说——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人没有扩张侵略的基因,分析文化和政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生态文明保护教育活动》
探究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保护理念,为什么需要从青少年就要开始抓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保护理念,也就是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观 一旦形成,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当时经济发展落后,但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争芳斗艳,各种艺术蓬勃发展,并且形成了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昊越文化圈等文化圈。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经济发展落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相关链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文明
探究问题:文明和文化的内涵是一样的吗?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文明: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2)文化: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共同点与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探究活动出示一组图片

f5e5843a52c6d489e1d1854a254106f8.png
探究问题:以上文化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优美的音乐的载体——乐器;彝族刺绣的载体——衣物;中秋节的载体——民俗;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的载体——让座的行为;社会精神文明教育活动的载体——文化体制。
6、文化的载体
(1)含义与具体形式: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2)文化载体的作用(两者关系) :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注意: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第二幕:文化的功能
议题二: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对个人和民族有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引领风尚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文化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童心港湾文化下乡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文化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探究活动十一阅读材料
全国公益电影主题放映北京专场举行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内核,用红色电影+形式,让基层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使命。
7月23日,永远跟党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全国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暨大型融媒体行动《跟着电影走乡村》北京专场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民族文化宫举行。北京市属媒体同时进行72小时不间断全网云直播。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联合各区融媒体中心精心制作《跟着电影走乡村》《云端党课》《红色地标》和《云上看北京》等12期视频节目呈现给百姓,用红色电影+的形式,感染万千百姓、泽润爱党深情,激发奋斗动力、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精神支撑。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文化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 文化的功能
  • 四大基本功能:
  •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十二出示图片

ebc18732dc93342041c8ebd734dbff7d.png
这都是谁的著作?你都看过吗?看过这些书后有什么感受?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分析文化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继续探究:

3ec6b2c166fecd58dcec5258a11e871f.png
探究问题:以上文化是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开拓眼界;解放思想;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探究:暑假追剧、玩游戏了吗?追剧、玩游戏是否能完全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

f7274e0e186e30ab1410db36908dc423.png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精神空虚,那么,哪些途径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呢?

c1f0dca637abe57451f103e3d7742c29.png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体育运动;书法比赛;文艺演出;读书演讲会等,积极参与这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文化的影响/作用
(1)对个人的影响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十一:阅读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印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谋划好下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十分关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制定出未来五年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规划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典籍整理编纂出版,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二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三是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名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探究问题:我国为什么这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何重要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2)对民族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课小结:

4e3017ab74eb19a1efd27d1b4e9a87c5.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7:07 , Processed in 0.91748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