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必修4]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2613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内容,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的特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 -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述实践的内涵、特点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基础理

第一框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
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
【教学目标】
  • (1)了解认识的含义。
  • ( 2 )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 ( 3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科学精神: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复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新课讲授:出示目录
1、认识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幕:认识与实践
议题一:

6d0a2644aa46f807ec0fb97ef2acb8f2.png
  • 探究活动一:出示三位圣人三种关于认识的不同观点
  • 探究问题: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探究结果:

7013175a4f1cf26b1977007e26a8beae.png
  • 认识与实践
  • 1、认识
  •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探究活动出示第一组图示

c593ffb270036c588c6449eef6420732.png
探究问题:上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
学生讨论回答
探究问题:从上面图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探究结果:

f28beb4dbc10dd71732c24428c5518d4.png
(2)形式(阶段、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0c6abec9fd8ca475751f69360ec5ab9.png
探究活动出示三种不同的观点

620af089c8eb4361d07bed99a5308a01.png
探究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自然界本来就客观存在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黑和费都认为实践是主观活动;杜则否认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
2、实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探究活动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
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人训练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学习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老师讲课
建造港珠澳大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务院机构改革
天问 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8df9b40ee0849050f1844b42628a3679.png
(2)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探究活动2020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在珠峰大本营正式启动。那么测绘珠穆朗玛峰,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探究结果:

b370320ea6d80e53e0cd888fbc99e07d.png
结论:

c307a34a311ace18409ec12f1e32917d.png
(3)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的运用》
据介绍,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以前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准确的重力异常数据。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地区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和冰川变化、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探究问题: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的运用体现出了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火与水是直接联系火与鱼是间接联系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3)特点:
  •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珠峰高程测量数据的获得》
除了前往珠峰一线的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另外还要对2020珠峰高程测量GNSS测量、峰顶测量、一等水准测量等数据进行和数据处理。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是我国唯一从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与大地测量档案管理的专业队伍,也是此次2020珠峰新身高的计算单位。中心成立了专项任务实施领导小组与7个具体实施小组,共45名成员参加,整个数据处理工作将从GNSS控制网数据处理、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峰顶交会数据处理、重力测量数据处理、雪深雷达测量数据处理、珠峰地区重力场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珠峰高程的综合确定等七个方面开展。
探究问题:珠峰高程测量的最终数据的获得需要由多个人共同协作参与获得,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社会性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珠峰高程测量数据的获得》
探究问题:珠峰高程测量得到的数据将比之前更加的精确,使用的技术比之前更加的先进,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
第二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议题二:

3b7d5a5ef9c74a0f58804d1176afbcd1.png
探究活动八:阅读材料《穆明马峰的最新高度为8848.86》
中国人认知珠峰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测绘史。1975年中国测得珠峰高度为8848. 13米; 2005年,测得珠峰高度为8844.43米; 2020 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202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NSS 接收机、重力仪等国产仪器全面担纲,指标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此次对珠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获得的数据成果,为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地壳运动监测等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技术支撑,也是对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的检验,彰显了我国综合实力与测绘技术的进步。
探究问题九:我们对珠峰高度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珠峰的高度是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注意:来源≠途径
  •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 二是就是读书学 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探究活动十:为什么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呢?
探究问题: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实施,每一步完成一个目标;他们坚持盘棋协同推进、以及同舟共济,协同攻克等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探究结果:

c750eae26e2a598e59866a4ffb55e118.png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㞡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探究活动十一:阅读材料《对世界最高峰的争议》
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中国的乔戈里峰(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又称K2峰,海拔8611米)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探究问题:材料告诉我们一一个什么哲学道理?体现出实践与认识具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那么,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探究结果:人对珠峰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他们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1)要检验-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
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阿尼玛卿山和珠峰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到底谁更高-些
(2)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实际测量的结果可以证明到底哪个峰最高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
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7408d6b4246dc1951fab7b31795dfb09.png
探究活动十二:观看视频《获得珠峰身高的意义》
探究问题:我们获得珠峰身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
名言警句: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学以致用
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本框小结:

e471c3d016b8f1e9388e37175524de3d.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9:56 , Processed in 0.78660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