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教学设计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政治认同:认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2.科学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本质及危害。
总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
分议题:1.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2.为什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教学重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③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
总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
分议题1: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材料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997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发表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一文,阐发了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独到见解。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他援引《<政治经济学皮片>序言》中的一段话,来充分论证和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探究1:阅读材料,谈一谈马克思阐述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原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民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议题2:为什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消解神圣,解构崇高,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其实质是虚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雷锋......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近年来有的人在网上肆意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人物,其言行混淆了部分民众的视听,严重抹黑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写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学生活动:
探究2:
(1)分析肆意丑化、亵渎英雄人物等错误言行的实质。
(2)结合龚自珍的话,思考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害。
教师总结2: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1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
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2015年7月30日,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本质上是错误的,是我们必须抵制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抹黑党的领袖和党树立的具有崇高品质的英雄模范人物,达到诋毁、撕碎人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精神层面敬仰与怀念的目的,进而让人们丧失了对党的领袖和英雄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政党的信心。二是历史虚无主义极善于寻找时机,用所谓的“揭秘”“真相”“纪实”等手段,达到搅乱民心、混淆视听、滋生事变的目的。他们杜撰的具有颠覆性的历史评价,成为抹杀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瓦解民族精神、导致思想领域混乱的罪魁祸首。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一是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真正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二是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树立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3、习语生声 ——升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讲话
总结: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4、资源链接
①视频:《理响中国第3季》第一期:马列来了(来源:山东学习平台)
②视频:《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来源:共青团中央)
③视频:《马克思靠谱》第四集《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④文章: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来源:《求是》2020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