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新课
| 针对第7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提出问题:
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逻辑”的不同用法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加以总结: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堰苗助长。”,这里的“逻辑”指的是客观规律;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呢。”指的是逻辑学;“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
然后对教材内容加以梳理,说明“逻辑”的不同用法: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通过展示四部作品中的“引文”,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展示答案:四句引文,分别表示:思维的规律;客观规律;“顺理成章”和逻辑学。
二、广义逻辑学和狭义逻辑学
布置讨论内容(教材第8页探究与分享):
爱好逻辑的小华在网上购买逻辑学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科学逻辑、论辩逻辑、逻辑学……
查阅资料,谈谈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展示答案:正像“逻辑”有不同用法一样,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狭义逻辑学指的是形式逻辑;广义逻辑学包括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三、形式逻辑与推理
通过教材“白马非马”的讨论,引入推理这一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引导学生对课件展示的两组推理进行判断。
通过展示课件探究问题:
小明对逻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独立思考,很有钻研精神。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他去请教王老师。小明告诉王老师,他发现了一个推理,前提是真实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虚假的。王老师笑了笑,很自信地说,这是不可能的。王老师说,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功能,就在于从真前提一定能得出真结论。如果做不到这点,整个逻辑学就要垮台。
结合材料,运用本课知识谈谈你对推理的认识。
展示答案: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通过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 学生分组讨论;
分别由不同小组回答,三个情景中的“逻辑”的含义。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照理解“逻辑”的不同用法。
小组对“引文”内容进行判断。
结合教材表述讨论罗列的问题。
阅读教材第九页的探究与分享,并分组讨论。
回答课件问题。
阅读教材知识,讨论如何理解王老师的论断。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 对“逻辑”的不同用法有初步了解,避免混淆不同概念。
学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逻辑”用法。
加深对“逻辑”不同用法的理解。
对逻辑学形成初步认识。
明确推理过程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辩
理解正确推理的特点。
形成对推理的正确认识。
巩固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