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8上] (教案三)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复制链接]

9687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85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fb0e003988f84b1351dfd7350ff110cf.png
0a6e03363ee2b49944d772fd0b89b3dc.png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 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7:34 , Processed in 1.08206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