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九下] 9 鱼我所欲也

[复制链接]

7680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804
发表于 2025-10-3 08: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元集体备课

80b62f74d60a18e24824a41831729215.png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前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古代论学名篇,其共同特点是偏于论辩或说理。《鱼我所欲也》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的论辩,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叙述自己少年时求学的艰辛,阐释了求学之道。最后一课《词四首》选择了四首感情充沛的词作,其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都刚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在教学中,要把握每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特点和不同风格。要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要坚持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课文,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此外,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不容忽略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写作布局谋篇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中心思想、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能够用整体构思监控写作的基本过程,使写作能一气呵成。在教学本单元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讽刺文学作品的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8c0085c485ebb294db522b8fda298beb.png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9.鱼我所欲也
2
  •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引导其在诵读中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语法、修辞、文化常识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体特征,把握论证或叙述的层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读提高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能力。
  • 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深入研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将所学课文提炼为作文素材,积累并运用。
  • 指导学生根据中心合理谋篇布局,并能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养成谋篇布局的意识。
  • 指导学生了解讽刺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联系现实领会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10.唐雎不辱使命
2
11.送东阳马生序
3
12.词四首
2
写作
布局谋篇
1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9鱼我所欲也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1bbb3d6cdf2efca0f31333cd6f1b66be.png
2课时

ca537f735deb80622fd6cd4b20439f3d.png
布置学生完成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9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d561d48b53ec03d0a8eac8dd91a22deb.png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时事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联系自身,引发思提出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wù     dān
一豆ɡēnɡ                cù           xiè
wèi宫室之美wéi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2.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躲避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辨别
所识穷乏者感恩、感激。欤(yú语气词
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
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          例句非独贤者有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益处好处       例句万钟于我何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我与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语气词
呼尔而动词给予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得之连词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呼尔而与代词
为宫室助词
呼尔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于所欲有甚生者(介词比)
万钟我何加焉介词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翻译全文。
生自主翻译全文
(1)指名生译。
(2)师指导并明确。
提示:译文见《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师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第2课时

d561d48b53ec03d0a8eac8dd91a22deb.png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预设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以熊掌,点明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的论题,自然,明晓。
2.梳理论证思路。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0678903a7197afe83145d1a3c61cd884.png
预设

d446f497bb7d62f11169172a4b58a018.png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预设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师补充: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预设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预设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分析文中具体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比作,把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预设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预设 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归纳出其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拓展延伸
师: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预设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是指社会正义,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设计意图】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看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7e11a75b146775debd0a2c7997d56daf.png

ccf48f05b7bc59720ce7d0e9276351e2.png
本课由抗击疫情的时事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之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助于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第2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6b55b82a0fe768547859e5225680f333.png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将其与孔子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得用于是去见齐宣王,成为齐宣王的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回去讲学著书,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孟子》,共七篇。
关键能力
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观点。这种论证方法运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观点,真实可信,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也叫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等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能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证明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它能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从而使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一般是运用人们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论证人们比较陌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使道理通俗易懂。
课外拓展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花了许多心血。他们曾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带着孟子将家搬到市集旁。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搬到了学校附近。于是,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13:24 , Processed in 0.83751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