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人之初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 会认“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生字,重点写好“之、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识字。 
4.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5.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 
教学 
重点 
 |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 
教学 
难点 
 |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 
第一课时 
 | 
教学 
目标 
 |   1. 会认“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生字,重点写好“之、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三字经》选段第8课《人之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识字8 人之初) 
 |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出示课题,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介绍《三字经》。 
    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三字经》(教师读,学生听)。(课件出示2)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第一行: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幼不学 玉器 知义 
    要求: 
   (1)读准字音,词连读。 
   (2) 四人一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要求: 
   (1)读准字音,词连读。 
   (2) 四人一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不会读了,可以问问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 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2)相机指导:“之、初、善、专”是前鼻音还是都是翘舌音,“专、迁”是前鼻音,“性” 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及词语。
 
     第二行:苟不教 子不学 又不学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课件出示5) 
   注意观察这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带有“不”字。) 
进行“不”的 变调规律复习: 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 
4.识记生字 
(1)采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初”,衣字旁加“刀”;“性”,竖心旁加“生”; “贵”,“中”加横加“贝”;“玉”,“王”加一点。 
(2)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性”,从“心”,指人的本性;从“生”,指人的本性、性格 一生下来就有。 
“教”的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知识。 
“善” 的甲骨文字形是羊下面一只眼睛,表示看来十分美好。    五、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课件出示6)出示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认读,口头组词。 
    2.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之、习、近、义”的笔顺和书写,学生书空。(课件出示7) 
“之”独体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习”独体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 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近”半包围,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 的字托住。 
“义”独体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 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 
    4.学生描红,仿写。 
5.展示书写作品,进行讲评。 
6.读读写写:之后、相当、近来、走近、远近、习气、学习、远山、白玉、玉石。 
   六、指导朗读,播放视频。 
    1.自由读课文。 
2.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朗读。(课件出示9) 
    3.学生练读。 
4.配乐朗读。 
 |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不”变音的教学,集中学习,不字的变调规律,引起学生的重视。】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鼓励多元识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是部编教材的要点。】 
【设计意图:对于写字的指导,先认读,再组词,接着观察该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范写指导。教学步骤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1.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___ū      ___uì     ____ì       ____òu  
初       贵       器         幼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性别(xīnɡ xìnɡ) 教师(jiāo jiào)  
善良(sàn shàn) 迁动(qiān qiàn)  
3.看拼音,写汉字。yuǎn jìn   xué xí   yù mǐ    yì yì  
  (     ) (    ) (    ) (   ) 
 | 
答案: 
1.ch  g  q  y    
2.性别(xìnɡ) 教师(jiào)  
善良(shàn) 迁动(qiān)  
3.远 近  学 习  玉米  意义  
 |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出示词语,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10)出示生字:之 相  近  习  远  玉  义 
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1) 
    初始 初夏  性格 个性 
    专门  专心 善良 友善 
    练习朗读,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3.齐读全文。 
 |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起到过渡的作用,为下面的理解分析做好准备。】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理解字词意思。 
“习”,你在哪里 见过这个字?(习惯、习性、恶习。) 
可以相机告诉学生,这里的“习”是习 惯、习性,“恶习”是不好的习惯、习性。(课件出示12) 
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宜:意思相近的:合适,适宜。意思相反的:不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2.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课件出示13:第一节) 
    (2)老师简单介绍诗文意思: 
    第一句:每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第二句: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经过老师的介绍,你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代表全班展示: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要经过好好学习,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成才。(板书:善良  好的教育)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一句(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课件出示14) 
    (3)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代表全班展示: 
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4)指导朗读。 
    (5)(课件出示15)出示没有雕刻的玉石和雕刻好的精美玉器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件出示16)(出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名读。齐读。 
(7)谈谈读后的收获。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雕琢它,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三、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全文。 
    2.练习背诵。 
 |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扩大了词汇积累。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领学生扫除字词的障碍,剩下的理解诗文,就不难了了,一定学会放手给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 
【设计意图:读句子,在读中认识了词语,了解了词语含义以及字义。】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巩固拓展。 
   朗读并背诵《新三字经》。(课件出示17) 
          新三字经 
进校门,守秩序,靠右行,不拥挤。  
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貌。 
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  
课间操,认真做,文明语,挂嘴上。 
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  
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 
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  | 
板书 
内容 
 |   8 人之初 
            善良  好的教育 
        好好学习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一、反义词,连一连。 
老    近      
远       幼                  
善    非            
是       恶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非所宜。幼不学,(       )。 
 (   )不琢,(    )器。人不学,(      )。 
三、根据意思写句子。 
-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刚生下来都是善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 
【答案】 
一、老一幼  远一近 善一恶 是一非 
二、子不学  老何为  玉  不成  不知义 
三、1.人不学,不知义。2.人之初,性本善。 
    3.苟不教,性乃迁 4.玉不琢,不成器 5.子不学,非所宜。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1.谈话导入,出示课题,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不”变音的教学,集中学习,不字的变调规律,引起学生的重视。 
2.自主识字,鼓励多元识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是部编教材的要点。 
3.先认读,再组词,接着观察该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范写指导。教学步骤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4.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 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1.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2.课堂气氛的调动做得不好,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