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4.感受母爱,懂得母亲的美丽、温柔和辛劳,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学生的照片集,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2.拿出自己准备的家庭照,互相交流、分享。 
3.过渡:谁关注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自由回答)有这么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睡着了的时候,仔细地观察妈妈,你们想不想听他讲讲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朗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教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 
2.同桌互读,指名分段读文。 
3.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说出优点,提出意见) 
4.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教师给出读文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班内交流: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1)“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2)“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3)“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难点) 
一、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那么小作者是怎么具体来写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1.出示“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妈妈真美丽”?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 
(2)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出对妈妈的赞美之情。 
(3)文中的妈妈这么美,你的妈妈美吗?你觉得你的妈妈哪里美? 
(学生自由回答,交流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对妈妈的爱。) 
2.出示“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读完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2)为什么作者说“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的温柔体现在哪里?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来体会妈妈的“温柔”。 
①妈妈是怎样笑的?(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 
②你的妈妈会怎样笑?也这样温柔吗? 
(4)出示句子“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让学生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5)妈妈这样温柔,时刻想着孩子,这一段该怎样读?(指名朗读,师相机指导) 
3.出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指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妈妈好累的。 
①“呼吸那么沉”“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说明妈妈睡得很沉。 
②“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说明妈妈睡得香,外面的声音完全听不到。 
③“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说明妈妈之所以这么累,是因为妈妈干了很多活。 
(3)拓展:妈妈干了哪些活?看到妈妈干活很累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4.睡梦中的妈妈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那么累,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将我们对妈妈的爱融入朗读中吧。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展示并朗读班内一位学生写给妈妈的信。 
3.再读课文,尝试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 2.出示要写的生字,先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然后进行指导。
 
 
 - 窗:注意区分穴字头与宝盖头,注意“囱”的第六笔要出头。
 
 
 - 脸:左右两部分高低是一样的。注意右边“佥”共七画,第三笔横不要漏写。
 
 
 - 3.回家后,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洗衣服、扫地、倒茶等,用实际行动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教学反思] 
《妈妈睡了》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妈妈午睡时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课文所表达的是母子之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细致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 
课堂的难点就是,可能学生们只是感觉到这是一个孩子在观察自己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并不能深刻领悟到这是一种母子之爱。所以,在授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妈妈的作业,然后开课时就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以及自己的想法。此时,再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课文,体会词汇的精美,积累语言,训练说话。最后我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