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语文园地一 
 | 授课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学习字词句运用,认真读词语和描红。 
     2.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和句子。     3.写铅笔字,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和左宽右窄的字。 
 | 
教学 
重点 
 |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古诗。 
 | 
教学 
难点 
 |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交流不会的问题。 
 | 
第一课时 
 | 
教学 
目标 
 | 1.学习字词句运用,认真读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2.写铅笔字,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和左宽右窄的字。 
 | 
教具 
准备 
 |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2) 
     手套  帽子  登山鞋  运动裤 
     地图  水壶  帐篷  指南针 
    1.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看一看:看旁边的提示,了解这些词语是哪一类的。我们能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有关去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板书: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 
    3.多种形式识字,读词语。 
4.去户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为什么准备这些? 
鼓励学生交流,用上上面的词语。 
5.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去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课件出示3) 
      如:背包  望远镜  睡袋  手机  打火石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课件出示4): 
 
  
提示:这些加点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动作的词) 
   (1)读一读: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 
   (2)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3)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迎”是“对着、冲着”,是面对面的动作。“追”是“追赶”,是同一方向的动作。第二组中“穿”的意思是“把衣物鞋袜等物套在身上。”“披”是“覆盖或搭在肩背”,“穿”的动作比“披”复杂。第三组中“甩”的意思是“抡、挥动”,“摇”的意思是“摇摆”,“甩”比“摇” 
的动作快,用的力气大。 
(5)拓展运用 
 比如,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 跑过来 奔过来 走过来 
滴下来 打下来 落下来 飘下来 
2.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课件出示5): 
     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句的“有时候……有时候……”是说一种事物的两种相反的情况;第二句“在……在……在……在……”是说一种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动作。 
(3)结合加点词语说说句子的意思。 
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温和一暴躁”,写出了“我”的 
性格复杂和多变。 
第二句话,“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这些拟人化的词,使学生了解这是讲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 
(4)造一造:联系自己是生活实际,分别用这两组词语造句。   
例:有时候……有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差。 
在……在……在……在……学校是我学习成长的乐园,我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在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在美术室尽情涂涂画画,在音乐室里纵情歌唱。 
三、书写提示。 
板块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 
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6) 
(1)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如“作、法”,有的左宽右窄,如“都 别”。 
(板书:左右结构) 
    2.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设计意图:认识“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的句子,并会联系生活用仿照这种句式说句子。】 
【设计意图: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宽右窄;养成写前先观察、保持正确坐姿和执笔姿势的好习惯。】 
 | 
课堂小结 
(  )分钟 
 |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认识了几个动词,学会了写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规则,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1.你知道的描写野外生存必备物品的词语有哪些? 
2.你所知道的左右结构的字还有哪些?本课学习的左右结构字的书写规则是怎样的?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作的字? 
 | 
参考答案: 
1.火机,水杯,小刀或短匕首,和背包。 
    2.左右结构的字还有:娃、纷、知、识、植、物 
 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如“作、法”,有的左宽右窄,如“都 别”。 
3.带有动词的字:打篮球  踢足球  提水  跳绳   画画 
 |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 学会积累好词好句,诵读儿歌、童谣。 
 | 
教具 
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一”的有关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读一读,记一记。 
板块四: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7): 
        梅花 
      墙角树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1.拼拼读读。 
   (1)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重点指导读准“凌、墙”的后鼻韵母,读准翘舌音“数”和“枝”。                      
   (2)同桌之间相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读读想想。 
   (1)再读词语,想一想这首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这首诗写的是冬天的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景象,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板书:春景图) 
   (2)这首诗中你能读懂哪个词语?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①凌寒:冒着严寒。 ②遥知:距离很远就知道。 
 ③为:因为。 ④暗香:指梅花不易感觉到的清香。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3)结合插图,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梅花》古诗的意思是: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有梅花淡淡的香气飘来。 
3.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主要是意境独特,要读出梅花的傲寒独自开的高洁和香味。 
4.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二)我爱阅读 
     1.读通顺科学童话《企鹅寄冰》(原教材14页)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确;再把童话读通顺。(板书:企鹅寄冰) 
2.思考问题 
(1)狮子为什么让企鹅给它寄冰?     
  因为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太热了,想让住在寒冷南极的企鹅给它寄来一块冰。 
(2)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      
  因为非洲很炎热,冰寄到非洲就遇热变成了水,而水被退回到寒冷的南极后,又遇冷变成了冰。 
 |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古诗,通过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诗句,了解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阅读《企鹅寄冰》的故事,了解非洲、南极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啊,又到下课时间了。我们这节课学会了认识了古诗,学会了读和讲童话故事。今后的学习我们要注意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好故事。 
 |  | 
板书 
内容 
 | 语文园地一 
《梅花》  《企鹅寄冰》《小鲤鱼跳龙门》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1.课下搜集关于梅花的古诗。 
2.把学到的古诗和儿歌背给别人听。 
3.课下搜集一些儿歌。 
 | 
参考答案: 
1.描写梅花的古诗: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略。 
3.(1)一把把伞,一朵朵花,花儿不怕风吹,花儿不怕雨打,花儿涌向校园,校园开满鲜花。 
(2)蜡梅花,脸儿黄,冬天不穿绿衣裳,大雪当棉袄,风来挺胸膛,别的花儿怕春天,只有蜡梅开得旺。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本练习的“学与用”和“写字提示”都有写字教学方面的涉及。所以我加大了识词、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