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陶罐和铁罐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懦弱、谦虚、代价”等词语;                    
2.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掌握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   2.理解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本文的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 
教学 
重点 
 |   
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 
教学 
难点 
 |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陶罐的语气。 
 | 
第一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懦弱、谦虚、代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意。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课件出示2:陶罐图片) 
 | 【设计意图:直入课题,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按照要求,自主预习 
  1.我们先来看看第6课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课件出示3)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明白的问题做上标记。 
  (3)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指名读预习任务。 
2.“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课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智慧的或是思考的痕迹。 
三、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 
(课件出示4)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板书:汉字大本营)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板书:阅读展示台)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板书: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5)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尘土 古代 价值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翘舌音“弱、尘”,前鼻音“谦、罐”。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骄 傲 谦 虚 懦 弱 提 尘 捧 代 价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骄 傲 谦  擦 价 
形近字比较:虚一虎 糯一懦 代一伐 尖一尘 
猜谜语:“弱”的谜语是“双星残月两相依”。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骄”:左窄右宽,“马”下面的一横变成了提。 
“谦”:左窄右宽,注意右面部分,注意书写顺序,右边的第四笔是横折。 
“虚”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里面的“七”笔顺是:横、竖弯钩。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1.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课文,感受寓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本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课件出示7) 
铁罐常常()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了。  (答案:奚落、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 
(板书:奚落、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   (三)智慧少年 
1.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 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1)陶罐和铁罐性格有什么不同?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任务,放手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通过闯关游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爱好游戏,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竞赛和评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四、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本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    
 | 
板书 
内容 
 | 【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汉字大本营—— 阅读展示台—— 智慧少年 
(板书: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奚落)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1.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扫清阅读障碍,解决字词障碍,朗读障碍。教学伊始,教师出示预习任务,放手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为了使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设计了“闯关游戏”,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好生字新词,学生轻轻松松完成了学习任务。 
2.鼓励学生质疑。在导入课题时,教师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学贵有疑”,质疑锻炼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不足之处: 
要拿捏好“扶”和“放”的关系。 
 |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 1.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通过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陶罐的语气。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9)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何必 尘土 古代 价值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学。 
 |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1.师: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那他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件出示10)出示:1~6自然段  生预设:铁罐很傲慢,自以为是……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其实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课件出示11)出示课件:“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师:老师把“傲慢”变成红色,那么“傲慢”是什么意思?(生:骄傲)。傲慢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通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还能让我们读出傲慢的语气。谁来试一试?指导生读,评价)(板书:傲慢)   2.师过渡:傲慢表现人物神态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出现在对话时的旁白(提示语)中,对话中的旁白可在句子中有三个位置:句子中、前、后。请你找到旁白后再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   生:同桌合作划出表现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师生汇报交流)  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板书:谦虚)  3.师:将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带进对话中去,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内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小组间比赛)  (二)学习第7~9段,学生自己归纳表达陶罐和铁罐神态或心情的词语。  师过渡:关键词能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人物的神态动作,可是作者有时不会在提示语中加上这样的词。(课件出示12)(出示课本7~9自然段。)  1.请读7~9段,考虑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小组内讨论并确立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加到句子中,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13):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    )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2.小组汇报学习。  a.生(小组代表)预设:陶罐很谦虚、不生气、和气……铁罐:发疯、更加生气、怒火冲天……(板书:争辩 愤怒)  b.引导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C、分角色朗读铁罐和陶罐之间的对话(2~9自然段)。  ①教师读提示语,一生读铁罐,另一生读陶罐的话;②自由组合读(去到旁白)。  (课件出示14)出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3.总结陶罐和铁罐各自的优缺点。  师: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生预设: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板书:坚硬)  师: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生预设: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板书:易碎)  师过渡: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难道陶罐一点长处也没有了吗?  (三)学剩余自然段  (课件出示15)出示课件:默读剩余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    )、(    )、(    ),而铁罐(        )了。  预设:陶罐:朴素、美观、有价值,铁罐:什么也没有了  师:易碎的陶罐成为了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预设: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短处,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师:对呀,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因为人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童话故事学完了,铁罐的结局让人感到悲哀,不过,我们可以把结尾改一下: 
 |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抓住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辨别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角色的表演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词语的能力朗读表达能力。】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拓展延伸,提高应用能力。  (课件出示16)出示:  很多年以后,受了伤的铁罐也被人挖出来了,他(      )地对陶罐说:“对不起,我只看到了你的缺点,没看到你的优点。”  陶罐(      )地说:“人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就能一起进步和成长。”  1.学生填空,并有感情地朗读。  2.师过渡: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观察,你的写作就会变得非常生动。请大家来看:  一生出场,表演:边笑边说话。  3.师:谁能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成一句话?  生:预设:某某笑着说:“今天真高兴!”某某大声笑,说:“今天真高兴!” 
 |   
【设计意图:续写故事,拓展故事内容,升华文章主旨。】 
 | 
板书 
内容 
 | 【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短处)易碎    坚硬  (长处) 谦虚          傲慢 争辩          恼怒(长处)美观  无影无踪 (短处)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教师问学生铁罐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学生就从课文中找出来了“傲慢”这个词,教师接着提问,“傲慢”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傲慢的样子,教师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陶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地争着举手。几个环节下来,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  2.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来指导学习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个性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然后体会人物的感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对话,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师感觉不是很到位,学生讨论的过程比较短,教师在总结学法的时候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在细节方面讲得更清楚,小组内也要注意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一个组内应该有一个组织者,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也还需加强。 
 不足之处: 
课上教态显得略有生硬,教态要具有亲和力,语速再慢些,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