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语文园地一 
 
 | 课型 
 | 语文园地 
 | 授课 
时间 
 | 1课时  
 | 
教学 
目标 
 |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 
教学 
重点 
 |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 
教学 
难点 
 |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出示课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出示课件3)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画面感。) 
3.(出示课件4)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就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5)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出示课件6)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7)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左形右声:清 河 淌 油 
    上声下形:忘 想 感 态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辨别运用近义词。 
(出示课件9)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出示课件10)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2)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出示课件13)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4)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出示课件15)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出示课件16)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与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出示课件1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佳句,探究体味,对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内容不再空洞,变得形象可感。】 
【设计意图: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学习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设计意图:把近义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运用,效果会非常明显,能增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修饰作用和使用场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设计意图: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写动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训练写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   
  
 | 
板书 
内容 
 | 语文园地一 
体味好句子: 描写细致  使用修饰语、修辞手法  有画面感 
形声字形旁表义  近义词辨析  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外形 
唐 白居易《忆江南》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先体味好句子,接着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