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作——小小“动物园”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2.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3.感受表达过程中收获习作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 
    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教学难点: 
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动物猜猜猜(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图片上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 
2.播放动画,情境引入:同学们,有个孩子把他的家想象成了小小“动物园”。那里有哪些动物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明确写作要求 
1.指名读P31第一段。 
2.分析家庭成员与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 
3.指名读P31“想一想”。 
4.互动交流,打开思路:把自己家也变成动物园,你觉得你的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呢? 
5.反馈引导:能从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不同角度说清家人像什么动物,哪里像。 
6.小组交流:借助“动物园”导图说说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 
三、合作探究 
1.教师配合家人照片,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触发情感共鸣。 
(1)出示教师个人形象图,学生识别。 
(2)教师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 
(3)导语激励:我家还有绵羊,妈妈妈妈、公鸡爸爸。你看,我把他们写下来了,有意思吧?你们也来写写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吧。 
2.口头描述。学生描述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中的一位成员。 
3.交流讲评。 
4.同桌互评。 
四、习作 
1.交流讨论:如何将家人写得更像动物,更有趣?随机提炼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夸张等小妙招放大家人的特点。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作品展示,全班自主批阅,圈画精彩语句。 
4.集中赏析佳作。 
五、情感升华 
1.交流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觉。 
2.后续习作任务:继续写其他家人,形成完整的作品。家长评一评,作品秀一秀。 
   
第二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 
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所描写的动物和家人相似度高不高。 
c.语言优美有趣。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我家的“动物园” 
有人说,家是爱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而家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园。  
你们一定会问,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如果你不信,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妈妈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她一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干家务活,她还常常说:“做人哪,一定要勤快些才好。”如果你到我家来一定会看到我妈妈忙碌的身影。我时常劝她不要太辛苦,免得累坏了身子。可她总说:“没事,多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嘛。” 
说起我的老爸,那可真是十足的“大懒猫”。每天一下班,他便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唱着小曲。那逍遥自在的样子,别提有多舒服。你们说,我爸爸是不是很懒呢?  
嘿嘿,要说我嘛。就是一只贪吃 又机灵的“小老鼠”,有空就“啃啃”客厅里的零食,有时还会“偷”一些零食,放在书房一边看书一边吃,还经常把家里翻的乱糟糟的。如果看见爸爸妈妈不高兴了,我就躲得远远的,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胆小如鼠”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这就是我的家,难道它不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物园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