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介绍动物朋友,抓住动物鲜明特点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 
2.有条理地描写自己的动物朋友,在具体情境中写清楚动物的特点。 
3.学会在描写动物朋友的语言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情境写清楚动物朋友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前期准备。 
实践活动:观察小动物 
a.如家中有小动物,可长期观察并简单记录其外形、习性、日常活动等; 
b.可借助网络,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了解其外形、习性、行为特点等。 
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介绍动物朋友,抓住动物鲜明特点。 
2.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写清楚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了解特点 
1.教师导入:回顾我们第四单元学过的课文,都写了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1:《猫》 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可爱。 
预设2:《母鸡》 既写出母鸡的浅薄、欺软怕硬、又写成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 
预设3:《白鹅》 抓住了白鹅“高傲”的特点来写的。 
2.教师引导:你怎么看这些作家和他们笔下动物的关系? 
3.师生达成共识:朋友。 
4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动物朋友。板书:(我的动物朋友) 
二、明确要求,理解情境 
1.明确习作要求。 
(1)教师引导: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呢?赶快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2)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出示课件1: 
2.教师指名读习作要求,并引导学生整理关键信息: 
(1)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哪些方面; 
(2)在一定情境中写清楚它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写完后,同桌交换阅读,提出修改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分析情境,明确表达方向。 
(1)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呢?读读课本中列举的几个情境。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情境。 
出示课件5:出示课件6:出示课件7: 
(1)教师指名读;学生小组内交流。 
(2)师生交流,将三种情境表达进行梳理。 
a.观其形。(介绍动物的外形特点) 
b.知其性。(介绍动物的习性,包括进食、活动、休息等) 
c.述其事。(介绍动物身上发生的小事、“我”和动物之间的互动以及“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自主整理习作要求,这之后,再梳理一定情境所需要表现的动物特点。提升审题能力有助于后续习作构思,这比教师的直接告知要求更有效。) 
三、创设情境,精读课例选文引路写法 
1.教师引导:除了情境中给出的三种动物朋友,你还有哪些熟悉的动物朋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全班分享: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动物朋友。 
(2)简单交流其外形、习性、互动故事。 
(1)情境演练:借助思维导图构思。 
教师引导:想一想,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动物朋友呢? 
预设:学生选定情境后,可借助思维导图,继续探究从哪些方面继续延伸,直观了解详略。 
示例: 
(2)列出提纲:依据思维导图,整理写作思路,确定写作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或创设情境,并简单列出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15: 
(1)教师引导:回顾我们学习的课文,作者都是怎样介绍在具体情境中的动物朋友的特点? 
示例1:《猫》 
出示课件20: 
示例2:《白鹅》 
出示课件21: 
: 
(2)师生交流:关于这篇习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出示课件24: 
(3)教师主张学生自主习作:依照自己列出的写作提纲,采用合适的写法快快写起来吧!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习作! 
(设计意图:构思是习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引导学生在选定或创设情境后,借助思维导图,思考在一定的情境中介绍动物的哪些特点、哪些事。“发散式思维”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想得更全面。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列出提纲,理清写作顺序及详略安排,理解在具体情境下侧重写动物的哪些特点。师生回顾精读课文章法,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自主习作。) 
四、课后作业 
具体习作要求: 
1.根据课内要求,借助思维导图构思习作; 
2.列出习作提纲,理清写作顺序,展开习作; 
3.写完读一读,看一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及时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介绍和描写动物朋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尝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互评互改,优化行文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会在具体情境下如何介绍“我的动物朋友”,列出了提纲并完成了习作。今天我们把习作交换阅读,共同进步! 
(1)出示评价标准,教师指导:交换阅读习作,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情境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出示课件32: 
   (2)同桌互评,借由评价标准,交流修改建议。 
预设交流,重点指导: 
-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小作者写出的动物特点有几个?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顺序,先介绍了什么,再介绍了什么,最后表达了什么。
 
 
 -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小作者写出的动物特点是否在具体情境中,是否关注了具体情境中对方需要了解动物哪些特点。建议可模拟情境对话演练。
 
 
 - 引导学生阅读对方习作是否能感受到这是一段写的是“朋友”间的故事。
 
  3.根据集体的评议,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鼓励学生再次主动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重视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此板块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评议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这么修改,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体会习作进步的成就感。积极鼓励学生把完善好的习作再次读给同桌听,读的过程既获得成果分享的满足感;也是再一次阅读思考的过程。) 
二、改后交流,欣赏佳作 
1.欣赏佳作。 
(1)教师引导:经过修改之后,不少佳作诞生了。同桌互读,选出你喜欢的语句。 
(2)指名投影展示改后习作,用红笔标出喜欢的语句并表达喜欢的原因。 
2.教师小结:我们在介绍动物朋友时,可以全面地介绍,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人与动物亲密的故事;也可以侧重一个方面深入描摹,在一定情境下,选择我们要表达的内容。 
3.实践活动:课下,请推荐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小组合作配图,形成我们的《动物朋友的故事》。 
(设计意图:欣赏佳作,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探究喜欢的原因,这既有感性的评价,又有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对佳作的认知水平。习作是学生个体思考、综合表达的成果,分享成果是为了让学生乐于进行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享受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课后反思】 
习作教学,重在鼓励学生习作,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语言描述中的精彩部分。当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时,师生合作及时捕捉习作语言描述中能体现朋友情谊的词或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语言感受,为接下来的动笔做好铺垫。 
习作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习作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构思的过程。像今天学生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时往往比较随意,我就引导学生把这样的随意演化为思维导图。直观的思维导图,一下子就让学生了解自己介绍的所有内容,再以此梳理,把散乱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列习作提纲,确定写作顺序和详略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合理的习作思路。 
习作是表达。有表达,就有倾听。因此,习作完成后,“对话交流”尤为重要。第二课时是一节习作评改课。我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互听互评、师生交流、全班分享,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有把握,对和动物朋友的情谊有知觉。在交流与评改中,让学生主动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和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该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通过交流和展示,实现了增加学生的习作语言积累、提升习作水平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