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梳理、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能够辨析形近字的区别。 
3.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4.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5.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总结遇到不懂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认识“宾、吉”等12个生字,能够区分“滨—宾”等两组形近字。 
3.理解一些词语的新含义,并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学问”,有成就的人必定是勤学善问。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就是“学贵有疑”的道理。 
那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解决呢? 
出示课件1、2: 
学生在书中勾画关键词,教师适时板书。 
出示课件3: 
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经验、查阅资料、请教他人) 
教师引导:许多同学不止一次用过这些方法,能不能像第二位同学那样,结合课文中的某一处,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除此之外,那还使用过什么方法来解决不懂的问题呢?也结合例子来说一说吧。 
预设:借助课文或资料中的图片来帮助理解,比如碳纳米管的六边形结构…… 
板书(借助插图 ……) 
- 教师小结: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总爱问“为什么”,而且勇于提出问题、挑战问题,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解决它、攻克它——这才是面对困惑该有的态度。
 
  【补充说明:在本单元课文学习初始,可以先介绍以上几种常规方法,再进入提问策略的实践性学习,即提前渗透点拨,做好前期铺垫。】 
二、识字加油站 
1.歌谣导入,发现规律。 
同学们,读读这首歌谣,尤其注意红色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呢? 
出示课件4: 
预设1:红色的字要么读qīng,要么跟qīng的发音很相似。 
预设2:所有红颜色字的都是左右结构,左面的偏旁不同,右边都是“青”。 
预设3:老师,我补充一下,从左边的偏旁能推测出这个字的意思。比如“青+日”就是晴朗的晴,“青+忄”就是心情的情。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这组红色的字当中“青”表读音,左面的偏旁和这个字的意思有关——虽然看上去十分相似,但根据不同的偏旁部首,就能够区分它们的字义。 
出示课件5: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唤醒学生对“形声字”的感性认知,尤其是形旁表意的发现为后面区分形近字埋下伏笔。) 
2.对比观察,揭示读音规律。 
过渡:在庞大的汉字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也有这种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呢? 
课件出示两组形近字,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出示课件6: 
预设:第一组是前面的字减掉偏旁变成后面的字;第二组是第一组是前面的字加上偏旁变成后面的字。 
- 同桌合作,一人读前面,一人读后面,说说你们在读音变化上的发现。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问老师。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预设:加减偏旁之后的字,有的读音保持不变,有的只是声调有变化,有的完全不一样。 
教师适时追问,请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我们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根据曾经学过的与它形近的字来推测读音,但还是应该查字典进行核实——这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形近字:读音) 
过渡:形近字在字义上又该如何区分呢?请大家结合偏旁部首和书中提供的词语,来说说你的小窍门。板书(字义) 
出示课件7: 
(1)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小结:对于形近字,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偏旁部首来推测字义。 
(2)举例:比如当你知道左耳旁由汉字“阜”演变而来,表示“地势高低不平,有升降起伏”时,一下子就能明白“阶”的含义了。台阶,不正是这样嘛! 
出示课件8: 
(3)补充说明: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了,所以很多偏旁表示的意义我们并不了解,因此就需要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思考和发现,不断积累和研究。 
4.拓展训练 
出示几个后面将要学习的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规律、方法进行区分识记,并通过查字典进行核实。 
出示课件9: 
三、词句段运用(一) 
1.导入:语言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语言中的词汇更是随着社会变迁时刻发生着改变。板书(词汇)每年6月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都会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报告。 
出示课件10: 
2.学习教材上的新词语 
(1)读一读,想一想,那些是新出现的词语,哪些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意思? 
预设:第一组词语以前没有,是近些年随着科技发展新出现的;第二组词语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 
出示课件11: 
 
(2)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说说词语的含义。教师参与,适时补充,明确含义。 
第一组:云技术 多媒体 互联网 克隆 
出示课件12: 
【补充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词义时,不要机械地提供概念,而要结合实际生活加深认知。如在讲解“克隆”时,还可以介绍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克隆的人工动物——绵羊Dolly。】 
出示课件13: 
第二组:桌面 窗口 潜水 文件夹 
出示课件14-17: 
     
     
【补充说明:教学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新词语,它们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云端 粉丝 充电 菜鸟驿站 
1.本单元推荐了几本科普读物,请你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大胆提问,并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多留心新词汇。 
五、板书设计 
※提问——解决 
联系上下文、结合经验、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借助插图…… 
※形近字:读音    字义 
※词汇:新词语    新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2.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二) 
1.出示书中三句话,指名朗读。 
出示课件18: 
2.注意加点部分的字,对比思考这三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预设:三句话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出示课件19: 
3.启发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件20-22: 
小结: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板书(突出特征,增强效果) 
4.照样子介绍身边的一个事物。比如:宠物、卧室、玩具等。 
出示课件23: 
5.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要点:作比较运用得是否合理,能否抓住事物特点讲清楚,说明白。 
板书(恰当合理,清楚明白) 
二、日积月累 
1.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描写“春”的诗句。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春天里的古诗——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出示课件24: 
3.回忆学法,迁移学习。 
启发思考:学习古诗,大家一般会按照怎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呢? 
预设:读对字音、读准节奏、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先说自己所了解的杜甫,教师再做补充。板书(诗圣  诗史) 
出示课件25: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定居在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饱经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在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有了安身之所,内心充满着安定与愉悦。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结伴踏青赏花,可惜没能寻到,于是独自在锦江边散步。他一路走,一路看……就这样写下了一组七首诗,起名为《江畔独步寻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学生自己试读,全班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出示课件26: 
(3)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27: 
译文:(我来到)黄师塔前,(看见)那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去。春暖花开,人也容易懒倦,真想靠着风休息一会儿。明媚的春光下,那一簇簇桃花竞相绽放,就像没有主人。我究竟是喜欢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的桃花呢? 
(4)体会情感,体悟朗读。 
在作者眼中,春的美景令他陶醉,甚至令他无从取舍。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开心、愉悦、欢喜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反复诵读吧!板书(对花的喜爱 对春的热爱) 
4.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5.拓展延伸:《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出示课件28: 
- 和着音乐学唱古诗。(可以把两首《江畔独步寻花》连起来唱一唱。
 
 
 - 背诵两首《江畔独步寻花》,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四、板书设计 
※作比较 
作用:突出特征   增强效果 
使用:恰当合理   清楚明白 
※杜甫:诗圣  诗史 
对花的喜爱 对春的热爱 
【资料链接】 
1.“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 
本年度的词语生动描绘了网民2018年的关注关切和喜怒哀乐:遇到困难与挑战,大家会祈求“锦鲤”带来好运;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摩擦,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淡定的“佛系”之心,对他人多以“skr”点赞,少做“杠精”;遇到喜欢的人,在“确认过眼神”后,不妨大大方方地“官宣”,并来一段“土味情话”“皮一下”;处在关键的“C位”,责任重大,自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需要广场舞和健身房“燃烧我的卡路里”。透过这十个流行网络用语,一副鲜活生动的网民生活百态图跃然纸上。 
(摘自网络) 
2.形近字典型举例: 
形声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声旁,一部分是形旁。声旁有如假借字,借用一个同音的字,但为了避免和其他同音字混淆,再加一个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属或某种相关的意义。例如“里”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加形旁“犭”和“鱼”,分别变成了“狸”和“鲤”。大家一看就知道,“狸”是指陆地上的一种动物,“鲤”是指一种鱼,于是就区分开了。 
你看下面几个字,声旁都是“胡”,但加上形旁就成了:湖、猢、蝴、葫、糊。有水的当然是湖泊的“湖”,动物当然是猢狲的“猢”,昆虫当然是蝴蝶的“蝴”,植物当然是葫芦的“葫”,用面粉等做成的当然是糨糊的“糊”了。 
不过由两部分合成的字,有许多固然是形声字,但也有不是的,像上面说过的“鸣”“吠” 就不是形声宇,“鸟”和“犬”不是声旁,读半边的话,就错了。 
(《我们的汉字——任溶溶写给孩子的汉字书》)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虽然放在了整个单元的末尾,但是出于整体设计,其中的第一板块在实际教学时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处理:既可以放在单元学习之初,引导学生提前预知提问的方法策略,又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作为归纳总结出现,从而达到前后关照。所以,这两课时的设计突破了常规思路。 
在这一思路的定位下,“识字加油站”其实也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生发出对于汉字识记规律的认知,对于形近字的区分,学生并不完全是一张白纸。结尾处还设计了自主学习后面生字的环节,也实现了“向前看——向后看”的一以贯之。 
“词句段运用”当中的第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耳目一新的内容,因为这些词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应运而生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联系,机械地知识就变得可亲、可近、可感、可知了。第二部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师也采用了作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两句话的对比,形成感性认知,从而上升到理性的理解。 
最后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则重在体现学习策略运用上,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形式来推进,有扶有放。同时,教师通过补充资料渗透了学习古诗应该关注写作背景这一元素。 
通观两节课,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务实,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知识链,教学任务完成得较为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