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必修4]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1827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ebba3c46d7188b3adf0ec516673616b9.png
(1)了解认识的含义
(2)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782edf28c15ac32d21d6947456ef67c.png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2a59910f4f328ce19587223a7e35159.png
(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
一.认识与实践
认识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473f7d0d3fa7589e19ae8367e41d6300.png
自主探究一:
材料一: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材料二: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探究任务]
1. 材料一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2. 你怎样看待材料二的观点?
3. 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有哪些特点?
自主探究二:
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材料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众多领域对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巨大。1994年,中国“北斗”正式立项。一批批北斗人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完成了北斗一号试验系统和覆盖亚太的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近年来,卫星导航系统在运用中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我国加快了北斗项目的实施步伐,将在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系统。届时,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技术将会更为成熟,应用将更加广泛。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卫星导航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有理由相信,“众星拱北斗”不仅是人间天象,也必将是大国崛起之象征。
材料三:哥白尼提出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间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勒维烈根据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颗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推算出这颗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颗行星,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材料四: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探究任务]
1.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2.结合材料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过程,说明实践是怎样为认识发展提供动力的。
3.材料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4.材料四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158541c629500e9a76c1b30735b46a3e.png
1.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主动创造性        D.相对独立性
2.(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4.(2019•全国卷Ⅱ)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2019•全国卷Ⅲ)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18•江苏高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一.主体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物质性   客观  主观能动性  实践  社会历史性   社会关系    历史条件
二.来源  动力  认识  深化   真理性  符合  主观和客观  现实   目的    改造世界
自主探究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一:
1. 老子认为认识是“生而知之”; 荀子认为认识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认为认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 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具有主观能动性;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自主探究二: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 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促成我国北斗项目的立项。近年来卫星导航运用中的实践中的商业价值得以认识,加速了我国北斗项目的实施。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促进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成熟。
实践活动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科学家们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攻克难关,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4. D   5. A 6.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7:09 , Processed in 1.73075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