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必修4]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2609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第二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第二目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要包括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本章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哲学与文化》 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目标】
  • 1.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了解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的内容,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2.能够结合现实分析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措施。
  •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了解西藏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政策原因,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科学精神:利用社会历史发展的知识分析西藏一跃千年的原因,科学预测社会主义的未来。
法治精神:依法参与社会实践,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公共参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不同于自然界,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
新课讲授
  • 第一幕:社会发展的规律
  •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解读总书记这个“临时”之举》
  • 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探究问题:习近平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总书记这个举动,有何深意?
学生讨论回答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很大,地位举足轻重。总书记这个临时之举,体现了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
  • 继续探究: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这么重视粮食的生产工作呢?
  •   学生讨论回答:
  • 教师活动: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探究活动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探究问题: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手推磨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作用: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形态的更替。
2、社会生产方式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探究活动出示图示

c58bd8e77095211a496a0493b5ef972f.png
探究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探究活动出示图示《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9a46424b807e76c80db5c7fdbcaa40e0.png
探究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c9e7b0499f830ec65a90103b04619d42.png
我国土地制度的分分合合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2021年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内容选摘:第一条指南的目的和依据为了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 《反垄断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南。
探究问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为什么要出台《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0a160ab3fb48566314120762a8a299a8.png
    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
  • 社会意识形态——比如: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 组织设施——比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等
  • 探究活动六: 观看视频《对部分行政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国务院为什么要对部分行政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因为部分行政法规已经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了,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所以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两者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要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
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小试牛刀
判断: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分类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国家乡村振兴局
习近平法治思想
按劳分配制度
大机器生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思考: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总结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吗?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第二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探究活动出示图示

e28f6b1a68734ea00c2429377b449dc5.png
探究问题: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正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师问:那么,是什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呢?
生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师问:是什么矛盾运动使社会向前发展的呢?
生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实现方式(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那么,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样吗?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过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 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比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和解决方式

b428d3d78f1e288e2b1151ae6e9327c0.png
探究活动七:出示图示

e26072717dd935511af39b54b8954857.png
探究问题:根据两位伟人的所说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4、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1)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小结:

b408a9908c823895ea687bf989a61b7e.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7:14 , Processed in 0.90812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