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回复: 0

[选必3] (教案一)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069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统编版高政选择性必修三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描述与分类:归纳推理的含义、因果联系的含义。
2.解释与论证:归纳推理的种类。
3.预测与选择: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4.辨析与评价:区分归纳推理与探求因果联系。
【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种类,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方法。
2.公共参与: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归纳推理的含义、种类;因果联系的含义、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归纳推理与探求因果联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材料《火鸡错在哪里?》
   一个农夫在野外抓到一只火鸡,带回家喂食饲养。火鸡畏畏缩缩地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我好吃的?嗯,肯定有阴谋。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每天一日三餐准时给它送饭。火鸡也放下戒心,它想: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几个月过去了,圣诞节前一天,农夫将火鸡放进微波炉烤了。
思考:这只火鸡错在哪里?火鸡怎样想才能不出这种错误呢?
新课讲授
议题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什么是归纳推理》
探究问题:结合视频内容分析什么是归纳推理?照给推理有哪两种类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
  • 归纳推理的含义
  • 归纳推理:
(1)前提: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他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的个别性或特殊性的知识。
(2)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3)类型
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
  甲将一筐花生一一剥开查看。
  乙只拣了几个样品,有大的、小的,已经成熟的、尚未成熟的,一仁的、多仁的,不过剥了一把花生,就得出结论:花生仁的确都有花生衣包着。
探究问题:你怎么看甲与乙的做法?类似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花生太多,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对每颗花生都进行考察,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每颗花生都进行考察。这时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类似问题:产品合格检查;犯罪心理特点的研究;鸟类生活习性的研究等等,均可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方式
2、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3、完全归纳推理的的局限性
(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4、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依据、含义及特征
(1)必要性: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2)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3)特点;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探究活动三:阅读《他错在哪里?》
一个户籍官员到一个村庄去登记户口,询问的第一个户主叫威廉.威廉斯;第二个户主,第三个甚至第四个户主也叫这个名字。最后他自己说: "这可腻 了!他们显然都叫威廉.威廉斯。我把他们照这名字都登上, 今天好休息。 图省事的结果是他错了。村子里还有一个叫约翰.琼斯的。
探究问题:这个户籍官员为什么会出错呢?怎样才能不出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这户籍官员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他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应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科学归纳推理
5、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错误
(1)逻辑错误
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的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2)预防错误
避免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运用科学归纳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
【相关链接】: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8aac9fee264a9e0e424e1050e45378d5.png
6、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意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归纳小结】: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

1553e9ced5ea9db0384d4dc3d143266a.png
议题二: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推理?
探究活动四:阅读《老农的结论》
    有一位从没走出山东某山村的老农,看到自己身边的村民皮肤都是黑黝黝的,所以认为人的皮肤都是黑的。其实,人类学家早就指出,人种可以大致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以及棕色人种四种。
探究问题:老农的为什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老农身边的村民皮肤都是黑黝黝的——真实的老农并没有看到所有的人的皮肤都是黑黝黝的——遗漏了认识对象
  • 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真实的
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 (不能有一个虚假的。)
(2)不能遗漏
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探究活动五:阅读《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
        英国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他们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
探究问题:科学家的推断用的是归纳推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科学家采取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3.因果联系的含义和方法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探究活动六:阅读《老农的结论》
    在一侦破中毒案件中,有这样的情况:甲、乙、丙、丁四户都报告说家人发生呕吐、昏迷现象 。现在我们要寻找呕吐、昏迷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那么可以判断,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探究问题:这是用什么方式探求因果联系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求同法
  • 方法:
求同法-----异中求同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探究活动七:阅读《广口瓶实验》
    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四个广口瓶中,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子,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结果一个蛆都没有产生。在另外四个广口瓶中放进同样的东西,敞开瓶口,苍蝇能飞进去产卵,结果肉和鱼很快就生了蛆。因此,他断定,苍蝇产卵是鱼肉生蛆的原因。
探究问题:这是用什么方式探求因果联系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求异法
求异法——“同中求异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探究活动八:阅读《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
    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体温计、气压表等。
探究问题:这是用什么方式探求因果联系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共变法
共变法——“除不变求量变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本课小结:

bcdc04ebce846f7f7395151e24b3829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05:50 , Processed in 0.78406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