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选必3] (教案二)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069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关键能力:
1.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3.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
二、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具体材料示例,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2.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2.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顾客:“这件上装是现在最时髦的吗?”
售货员:“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时装!”
顾客:“太阳晒了不褪色吗?”
售货员:“瞧您说的,这件衣服在橱窗里已经挂了三年了,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
这件衣服是新款还是旧款?售货员的回答符合逻辑要求吗?
2.新课讲授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同一律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偷换概念   ”或“ 偷换论题”。
形式:“A是A”
例如: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
区别偷换概念与偷换论题

0e009c91525b50fdf4a56cdc9352d2ad.png
“偷换论题”:把不同的论题当做同一个论题使用
【典例】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提示】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典例】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1)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2)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注意: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 自相矛盾”  
形式:“A”不是非“A”
例如: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时也是判别是非的尺度。”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
【典例】下列论断有哪些是自相矛盾的?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答案】 “方”与“圆”自相矛盾(逻辑矛盾)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答案】“无限”相对于人类群体的认识能力,“有限”相对于个体的认识能力(辩证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两不可  ”。
例如:例如:
这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
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
【典例】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组对话里有没有逻辑错误呢?
【提示】乙对“去香山”或者“不去香山”都否定了,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辨析矛盾律与排中律
【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提示】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典例】鲍西娅有金、银、铅三个匣子,分别刻了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匣子放有鲍西娅的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测鲍西娅的肖像在哪个匣子里,谁猜中就嫁给谁。
(1)金匣子:肖像不在匣中
(2)银匣子:肖像在金匣中
(3)铅匣子:肖像不在匣中
此三句只有一句为真,请问肖像在哪个匣子里?为什么?
【答案】:肖像在铅匣中,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为论断(1)和(2)互相矛盾,所以,必有一真,那么论断(3)就是假的,因此肖像就在铅匣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05:52 , Processed in 0.99689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