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科学思维的含义;科学思维的特征。
关键能力:
1.明确科学思维的含义;
2.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
二、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能够用科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
2.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
教学难点:
全面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案例,在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科学思维。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科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国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我们进入新时代以后,迫切的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时代背景下而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的战略指引,有利于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从思维的角度,谈谈你对新发展理念科学性的理解。
提示: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属于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含义
①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科学思维的内涵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典例】
1、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下列成语或典故反映出不科学思维的是
①未雨绸缪 ②智子疑邻 ③抽薪止沸 ④掩耳盗铃
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思维,这是因为( )
①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②正确的思维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③它们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的结果
④它们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相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科学思维的特征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教师展示材料:在盛行“浮夸风”的年代,彭德怀不相信能够亩产几千斤。于是,他亲自种了一分试验地。他精心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割。他将收获的小麦一过秤,共90来斤,他对众人说:“就算我照料不好,翻一倍,亩产200斤,顶天了,绝对不可能到达几千斤!”我们的革命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事求是”做了最好的注脚。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5,思考材料体现了科学思维哪个特征?
答案: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教师展示材料: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中国地震部门就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很多人的手机都第一时间收到了,有人收到的是49秒倒计时预警,有人收到的是31秒,还有人收到的是6秒。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表明科学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总结: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教师展示材料: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几个与观测有关的预言,如光线在经过巨大星体时,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借助出现日全食的机会,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人率领两支考察队,分别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洲巴西的索布腊尔进行观测,从两地测得星光经过太阳时的平均偏转值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5″相差无几。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表明科学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总结: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小结】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和相信书本结论,注重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典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2007年10月24日,满载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属于第一阶段:“绕月阶段”。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二号”是我国探月计划三部曲“绕、落、回”中的绕阶段第二颗绕月探测器,在整个绕月以及后期的“再就业”探测任务中,“嫦娥二号”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且成为中国深空探测史上走得最远的探测器,在燃料耗尽后成了环绕太阳轨道的人造天体。
为确保“嫦娥号”发射成功,月球探测工程参研人员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广泛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教训,开展了“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即所有设计都要严慎细实,确保设计百分之百正确;所有产品的生产都要反复审查,确保质量百分之百可靠,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项设计,每一件产品和每一次实验。这样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精益求精的质量标准,为“嫦娥”成功奔月构筑了坚实基础。
上述材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哪些特征?
答案: (1)月球探测工程参研人员开展“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原则,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2)我国围绕探月计划三部曲“绕、落、回”,开展了“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3)我国探月方案是否正确,“嫦娥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用事实回答了这一课题,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典例】
1、甲、乙两画家以“安静”为主题,各画了一幅画。甲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乙画了一个急湍直泻的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树上有一个鸟巢,潮里有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这说明( )
①甲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正懂得安静的含义
②乙违背事实,不懂安静的含义
③甲、乙都追求了认识的客观性,体现出了安静的含义
④乙具有创新意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A.① ② B. ① ③ C.② ③ D.③ ④
2、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早稻田里发现一蔸鹤立鸡群的稻子。这蔸稻有10余穗,每穗有壮谷160多粒。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适时地播种到实验田里,结果变异现象严重,原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袁隆平困惑不解。后来,他想到盂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理论,认识到那蔸特殊的稻子是天然杂交稻。受此启发,袁隆平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艰难的攻关,他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一事例表明科学思维
①确保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②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必须尊重和服从权威 ④必须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臆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制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
4、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精确预报日食和月食。这表明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②科学思维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