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选必3] (教案二)4.1概念的概述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069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概念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
1.明确概念的含义;
2.理解概念的特征。
二、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概念外延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
2.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师:搜集素材,使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概念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概念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花心?就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
思考:王安石为何会产生误解?王安石所理解的含义与其实际含义有何不同?
2、新课讲授
1.属性
(1)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例如:“山楂是酸的”。其中“酸”是“山楂”的性质。
“张珊和王斯是同学”,这里表示的是张珊与“王斯”的关系。
  • 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概念):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非本质属性:是指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它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非本质属性→有眼睛、耳朵、四肢等这样的属性→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属性。本质属性→“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
c9acee1962f2d8e9508f5dcb78552a15.png
2.概念的含义
(1)从概念与属性的关系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强调的是某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示例:
蔬菜(vegetables)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 概念的表达(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要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概念与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非一一对应)。
⑴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爸爸”和“爹”“father”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ok用法: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的意思;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
【典例】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错误在于(       )。
A.没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B.没有正确反映人的本质属性
C.没有揭示人的全部属性        
D.没有体现出概念的抽象性
【详解】
A:材料讲述是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而未体现深化和发展认识,A不符合题意。
BC:“人”的本质属性是能思维并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人的其他属性,如没有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等等,是人的非本质属性,柏拉图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B正确,C错误。
D:柏拉图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没有体现出概念的内涵,D错误。
故本题选B。
【典例】2.小王同学元旦时给好朋友小李发了一个红包。小李:你这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小李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王:小意思。小李:你这人真有意思。小王: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小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他们的对话体现的道理有(   )。
①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③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④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 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
①③:语段中的“意思"都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这表明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故①③入选。
②④:语段中的“意思"是同一个词语,但都表达不同的含义,并不是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故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D。
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1)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为什么
(2)我们的“课桌”与马有什么关系?
点评:   
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是”。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 ,“白马”是“马”的一种,“白马非马”就是错误命题。
“白马非马”中的“非”如果理解为“不等于”。从概念的外延看,“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 从内涵看,“白马”是种概念,“马”是属概念,二者是种属关系,种概念和属概念是不同的。 “白马非马”就是正确命题。
4.概念的基本特征
⑴内涵: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示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蔬菜(vegetables)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⑵外延: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示例
水果有苹果、梨、香蕉、橘子、葡萄........
蔬菜有土豆、茄子、芹菜、西红柿............
⑶二者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概念是对事物的反映,以内涵反映事物的质,以外延反映事物的量,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概念的内涵确定,一定条件下,其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
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揭示了“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内涵);也确定了这个概念所指的那些对象(外延)。

7229a9898f4bc48a9f14c2d485989e73.png

eb4b39670394c9047e6d90127db1f814.png
【典例】1、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与“土豆—马铃薯”一致的是
A: 坦克—战车  B: 录音机—录音笔  C: 萝卜—青萝卜 D: 番茄—西红柿

e11a2fce35b4dde906f571cd1bc3947f.png
【典例】2、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球"与“足球”、“辽宁省省会"与“沈阳”的关系分别是
A.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B.属种关系       全同关系
C.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D.交叉关系       种属关系
【典例】3、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有(   )
①动物——马          ②太阳系——地球
③性质判断——判断    ④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6f7c2d1f610791eac30ea28b589f7a9f.jpg
示例:医生和军人;老师与喜欢乒乓球;童星与明星;
【典例】4、“工人”和“劳动模范”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  )
A.全同关系        B.交叉关系      
C.种属关系       D.属种关系
【典例】5、下列选项中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能用以下图示表达的是(  )

1b91b4cca2a87f4de2a1c13b7ba8414b.png
A.诗人 诗歌 诗集 B.绘画 音乐 艺术C.教师 党员 女性 D.工人 农民 技工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的部分。
分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图示:

50c2051efc2bffe08d49048fd4ef3a82.png
d3de42ff59a4e871f1d68139b18c8978.png
974be6ed3163ea18961367512f6ff18e.png

8a7576ea4776f2184a3ad47cbb15e473.jpg

6ee18efa2c501add2f1775171c318032.jpg
【典例】6.若A概念仅包含S、P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若B概念包含X、Y、Z三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则概念S 与P、概念X与Y的外延关系分别是(   )
A.全同关系   交叉关系        B.矛盾关系   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D.属种关系   反对关系
【典例】

13cdb2bb4b8de7f258fa3e6d47a08a27.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05:48 , Processed in 0.76204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