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
教学重点
|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行动上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
教学方法
| 情景教学、活动探究、话题讨论。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引题
| 体验活动:
1.每人下发一张纸,分别在上面的田字格和下面的白纸上写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同一句)。
2.在田字格中写字和在白纸上写字有什么不同?
| 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并思考、回答问题。
| 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对学习的向往,并提炼出主题: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格)!
|
析题
| (一)行己有耻
1.播放《丁锦昊到此一游》的视频,提问:作为初中生是不是可以肆意放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播放《熊孩子沉溺网游三个月花光奶奶两万养老钱》视频,提问:你能说说视频中的学生错在哪些地方吗?对同样青春的你们有何启发?
| 1.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畅所欲言。
2.学生观看视频,并逐一思考问题,畅所欲言。
| 1.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
2.这一活动选取了贴近学生年龄的真实案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有“羞恶之心”;树立底线意识;增强自控能力。
|
破题
| (二)止于至善
1.展示一,提出话题: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图片上这些中学生的青春有什么不一样?
2.探究活动:“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逐一开展)
①阅读P30页“阅读感悟”,说一说,“微尘”的名称和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古人云:见贤思齐。寻找身边的榜样,说一说他或她的哪些道德品值得你学习。
③每晚睡觉之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填写“青春盾牌”: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哪一件事情本应该做得更好?哪一本该读的书没有读?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抵御了哪些诱惑?在品行方面获得了哪些改进?
| 1.学生观看图片,围绕话题畅所欲言。
2.学生逐一开展探究活动,思考问题,畅所欲言。
| 1.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得出:对“至善”的追求是青春的格调!
2.如何做到“止于至善”是本节此通过此探究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理解:“止于至善”要求我们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见贤思齐,想榜样学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
|
升题
| 1.课件展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教师寄语,总结本课。
| 学生全体起立,高声朗读,体验责任感。
| 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升华主题,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有格”与国家的关系,树立责任意识。
|
共享收获
| 教师对板书进行归纳,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 师生互动,根据教师板书,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 梳理知识脉络,达成教学目标。
|
板书设计
|
- “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开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 ( A )①激发我们对人生理想思考 ②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杜绝社会上的不正之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①个人都要对自己言行过失有羞辱惭愧之感
②每个人要对自己不负责任行为有羞愧之感
③每个人不必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而感到羞愧
④做任何事都不要感到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效果检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