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7上] (学案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复制链接]

9641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1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 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 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 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 (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 “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 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课后反思】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习过程】
一、1.略

  •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 1. 略
2.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三、1.略
    2.(1)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2)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15   A   B   C   B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5:28 , Processed in 2.62648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